教師登入
學員登入
題庫體驗

從「踏實的人」出發 成為孩子的人生嚮導

2022-05-18
2023-11-09

甫踏入臺中市立大里高中的門口,開闊的格局映入眼簾,灰色質樸的建築給人一種踏實、安心的存在,沒有太多精美的裝飾,如同學校不追求華麗的榜單,校長廖敏樂清楚學校的定位,希冀培養出更多「溫暖自信里中人」。廖校長直言,社區高中的入學成績雖然不高,但發展卻能很多元。

 

搭建舞臺讓孩子發光 自信是通往成就的鑰匙

 

「社區高中孩子最大的弱勢就是缺乏自信,比如說聽到一中、女中,就弱掉了,覺得他們比較強,其實未必。」另一方面,廖敏樂校長也提到,國中部是學區制,由於學校位於老舊社區,就讀里中的弱勢家庭相對偏多,所以學校要幫孩子找資源,走出去與社區溝通、募款。

 

但廖敏樂校長不希望孩子平白接受善心人士施予的恩惠,「你能不能感受到人家對你的好?你感受到要怎麼感謝?有什麼具體的方法?」簡單的提問引導,把空間留給學生,廖校長不將答案說白,而是拋出問題,等待學生接球出擊。COVID-19 疫情爆發時, 大里高中的學生自治會發起「疫情防疫感謝活

動」,主動寫卡片送給各大藥局及市政府防疫團隊,不僅彰顯溫暖里中人的圖像,活動全程由學生主導,學校全力支持,協助孩子成就他們想做的事,舞臺有了,孩子的自信也有了,「孩子一定要找到自己,他要先肯定自己,以後才不會自我放棄。」廖校長說。

 

溫暖與自信,廖敏樂校長當年擔任教務主任時,帶著校內老師討論出的學生圖像。廖校長明白,明星高中的升學亮點,不是里中要追求的,如何落實一〇八新課綱精神成就每個孩子?真正做到適性揚才?「那我們就回歸到教育的本質,成就一個人,從一個踏實的人開始。」

 

從孩子的需求設計課程 從社區的連結導入資源

 

在大里高中國中部,有近七成的孩子選擇就讀高職,「但是現在所有的彈性時數都是配給學科,因為要備考會考,所以整個學制對中後段的學生比較不利。」廖校長一語道破不以讀書見長的學生所面臨的窘境。為了幫助國中部的孩子對職涯探索不再迷茫,學校從五年前開始規劃職群探索課程,學生從國二起每週有四節課的時間,能去探索國中畢業後的升學樣貌。學校依據學生設定的升學方向編班分組上課,「你要拚升學的就去學科,你要考高職但不知道要考什麼的就去職群探索,什麼都不要的就補救教學。」廖校長進一步解釋,在職群探索課程中,學校從高職十五類的職業群中,挑選出升學熱門的十二個類別,再邀請附近高職老師來授課,從初階理論到實作練習,同時也分享學校資訊及未來就業途徑,四個學期剛好走完十二個類別,帶領孩子擘劃出專屬的升學藍圖。五年來,學校也不斷調整課程,規劃更符合學生升學需求的實施方式。

 

至於學生實作的材料費、外部講師上課的鐘點費,廖校長一肩扛下,努力替學校尋求更多資源,讓老師能無後顧之憂的專注在課堂上,而第一步,就是要創造更多與社區的連結。廖敏樂校長善用學校公共財的角色,提供社區大學上課場地,讓附近居民、甚至曾為里中的校友都能重拾學習的樂趣,無形中也讓社區有機會認識學校的辦學理念,廖校長說:「(學校) 跟社區有了連結,就是回到人的特質,踏實一點,懂得付出、懂得回饋,社區也看得到學生的努力。」久而久之,雙方互動增加,學生走進社區,社區捐贈經費回饋學校,交流多了,資源就導入學校了。

 

平等面對每一段關係 將學習主導權交回孩子手中

 

作為一所社區高中,同時也是完全中學,相較其他學校,大里高中規模並不大,國、高中部的學生總人數僅約1200 人,教師人力有限,行政還需同時兼顧國中及高中二部的學生事務,負擔不小,從教務主任當到校長的廖敏樂校長深知這一點,因此新課綱上路時,他不要求老師一步到位,反而借力使力,鼓勵老師邀請外部講師進到教室,鐘點費沒有上限,課程設備有什麼需求就提出,配課也盡量滿足老師,就是希望老師們能感受到被支持,廖校長強調,「校長最大的功能就是成為學校同仁的後盾。」

 

不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校長,而是將平等套用在每一段關係裡,包括與孩子的關係,廖校長說:「跟孩子的互動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在支持他,我們的互動基本上,沒有上面壓下面的感覺,人跟人是平等的,慢慢引導孩子,孩子其實會告訴你想要學什麼。」將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呼應了新課綱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廖敏樂校長以大里高中的畢業歌傳統為例,學校這幾年的畢業歌都讓應屆畢業生自由創作,學生自主組樂團,詞曲創作一手包辦,再開放學生投票,選出來的畢業歌由學校協助找錄音室錄音、拍攝MV,最後在畢業典禮上發表。這是學校為孩子搭建的舞臺,廖校長說,「我的想法是,我看到很多孩子練舞都去外面,但學校那麼大為什麼不用?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當他放假願意回學校,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這個學校是成功的。」

 

換個角度找亮點 沒有特色就是特色

 

換個角度,看待事情的切入點不一樣,自然就會找到亮點,同樣也可以在廖敏樂校長與老師的互動上看見。當老師在校務會議上直言表達問題,外人看也許覺得衝突即將發生,但廖校長卻一點都不擔心,他以「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來詮釋。認為是因為老師的認真,出於擔心、焦慮,才會反映心聲,但他也認為這樣的老師很適合引導孩子表達,幫助孩子在探究實作課程中,清楚說出論述,傳達心中想法。

 

有敢發聲的老師以身教作為示範,學生也就耳濡目染,能勇於表達心中想法,但要走到發表這一關,前面的累積可不能少。專題研究是里中的校定必修課程,一開始,從在地文化出發,發想出結合地方文化與歷史的大里杙(ㄧ ˋ,音同「意」)地方學課程,後來慢慢摸索調整,因應「滑世代」的孩子在閱讀能力特別需要加強,將閱讀理解的比重增加,設計出「我們用閱讀理解世界」的課程,藉由多種議題文本的討論發酵,開闊孩子的視野,廖敏樂校長打趣的說,「我覺得里中的特色是沒有特色,不是很明顯拿一個東西(課程主題)出來,但是(我們的)方法是很落實的,落實在你要讓學生在課程中發現問題,接續研究,接下來分析討論,產生結論,最後是發表,我們大概從校本課程到多元選修的模式都差不多。」

 

沒有特色也是一種特色,大里高中扎實地把每一步走穩,不追求不切實際的榜單,不以成績高低定義孩子優劣,而是替老師開拓資源,撐出空間讓老師發揮,搭建舞臺讓學生揮灑,讓孩子能帶著自信與溫暖,向下ㄧ個階段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