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登入
學員登入
題庫體驗

國際教育用議題帶入成果讓家長感動落淚

2020-06-01
2023-11-09
新北市立三民高中 沈美華校長、林承龍主任

"有家長哭了,因為親眼看到孩子站在台上用英文侃侃而談,中間的轉變與提升,和他們以前認識的孩子不同了-這段期間孩子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培養真正的能力。“

素養就是有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自主價值和想法。新北市三民高中沈校長說明學校在國際教育的做法上,便朝著這方向做努力。

國際教育主要培養國際素養(globalcompetencies),旨在讓學生充分理解不同的文化觀點,以及如何在從有關報導媒體資訊洪流提煉可靠的事實依據,以作為國際教育的素材。負責推動國際教育事務的林主任指出,學校國際教育和一般國際教育旅行不同的地方在於「不找旅行社」,而是讓孩子帶著老師自助旅行。因此,孩子在前期國際教育培訓課程中,學會事前規劃和準備的能力,包括可靠的事實資料蒐集,以利景點安排、交通路線規劃、旅館良窳信價比,以及學會相關成本管控等。孩子在規劃準備過程中,需要互相說服、表達與合作。

學校堅持「不找旅行社」是因為避免「出錢就是大爺」的心態,若是旅遊的性質,可抱怨吃不好、住不好、趕時間等;但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時,在規劃期間就會考慮到各項成本經濟負擔,通常最後吃的、住的其實更不好,但卻很省錢。除此之外,孩子還須先行演練到當地負責景點導覽,透過扮演導覽的角色,進而熟悉整個導覽的內容,這就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展現,同時也培養孩子包容他人失誤的能力,因為下一個導覽的人可能就是自己。

從國際教育培養孩子 關注世界議題與在地行動實踐的能力

怎麼讓孩子有國際素養,就讓他們從關心議題出發。學校的國際教育班(即國教班,下同)整體課程設計著重培養學生對於全球議題的觀察與關懷, 因而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為課程主軸, 研究人權、海洋、森林及糧食危機等議題,他們可以放大眼界,看到國際上不同人的需要,並對此付出實際行動。基於此,國教班透過深度的專題導向課程 (Project-based learning),讓孩子分組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子議題,進行蒐集資料、資料分析、提出解決策略,最後帶出實際行動。沈校長和林主任都指出國教班最有特色是「行動」-因為知識沒有力量,知識要付出行動才會有力量。孩子在「行動」表現,會在社群媒體上呼籲、在升旗時上台進行倡議,表達對議題的解決策略,例如如何真正落實減塑、保護海洋,或是呼籲大家一起去淨灘,除了培養表達能力,也在發揮自我的影響力。

在高一上學期時,安排訓練孩子對姊妹校的學生進行蘆洲在地的英文導覽。林主任認為學生必須從中文導覽到英文導覽的內化歷程中,除語文能力成長、促進國際學生交流外,更重要的,孩子吸收到蘆洲在地文化美好的養分,進而加強在地認同。高一下學期進入 SDGs 中的海洋議題研究,將海洋人文與海洋環境結合,利用文學、實地踏查等方式將學生的情感面帶出來,例如,2018 年學校帶著學生前往龜山島,除了登島參觀,也要求學生在往返乘船時觀察海洋垃圾汙染問題。

過程中有個驚喜彩蛋,看到海豚在不遠處躍出海面嬉戲,讓這趟親海之行更圓滿。同時,邀請大學教授講授海洋酸化、海岸線維護等知識,最後提醒學生,要將前面學到的一切,轉為對臺灣環境的觀察,提出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在行動結束後做出期末報告。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組學生的倡議行動方案參加全國比賽獲得優選,學生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建置平台,訪問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及荒野保護協會,也有組員學生報名該屆學校蘭嶼淨灘活動,進而了解達悟族對海洋文化不同的見解,這些都豐富了學生行動方案的深度內容。

高二 SDGs 進入人權議題,強調思考策略深度化。從國際故事觀察臺灣是否也有類似狀況,期末一樣要做行動方案讓孩子對臺灣有不同層面的思考。學生間關注的人權議題類型非常廣泛,有同婚法案調查、臺灣長照服務現況、訪問視覺障礙者並擔任志工、新住民及移工議題等等,藉由專題課程,這些國際素養更是進入了學生的生命中,更進而影響其他學生。

用出來,才是教學目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使用的需要,對於英文就有更強的學習動機。

素養並非速成的 而是需要家長支持和時間累積

沈校長語重心長道出在學校現場常常看見家長逼著孩子做選擇的情形,對於家長不能尊重孩子的選擇,她感到非常可惜。通常家長習慣用社會的價值觀去評論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對孩子而言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學校在實施國際教育專題課程中,使親師生間產生一些拉扯,例如常常接到學生家長、學科老師的抗議電話,認為專題課程會剝奪學生複習課業的時間,孩子也因此感到巨大的壓力和疲累。

沈校長以自己女兒就讀臺北市中山女高為例, 當時女兒進入了稱為「爆肝社」的校刊社,每天開會、討論和編輯需要花很多時間。但沈校長只給女兒一個標準「不要不及格就好」。同時,女兒也是排球隊員,途中難免無法兼顧課業,但沈校長一路給予支持,也看見支持背後,女兒的自主能力。到了考大學時,是女兒自己上網找了想唸的科系資料, 多方比較後,最後選擇清大人文社會學系,進入清大學習後,沈校長表示看到女兒真的非常快樂。因此,沈校長以一位母親的角色,認為自己做了對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放手讓他去試」,但是也要有底限。最擔心的是孩子失去學習動機,卻被家長一直推著唸書,到了大學甚至放棄讀書。所以沈校長建議家長眼光要放遠,要在乎孩子未來需要的能力,而非眼前的分數高低。

因此,學校在替孩子辦國際教育成果發表會時, 特別在週六辦了一場邀請家長來參加,孩子們必須用英文發表倡議的過程。結束時,沈校長突然神來一筆請有意願的家長上台分享心得,分享時很多孩子在想起過程遇到的拉扯時在現場哭了;也有家長哭了,因為親眼看到孩子不只是站在台上用英文侃侃而談,更看見孩子的轉變與蛻變,和以前認識的孩子不同了,因為這段期間孩子不是在浪費時間, 而是在培養真正的能力。

扎根培育21世紀 國際人才國際教育刻不容緩

學校的功能是促進學生學習並適應社會的變遷,目前臺灣正加速朝國際化與文化多元化發展, 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衝擊正不斷增加其密度與強度。在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也揭櫫學校透過融入課程、國際交流、學校國際化等策略,培養孩子國家認同、國家素養、全球責任感和全球競合力。同時,臺灣在 108 課綱的總綱三面九項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部分, 強調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尊重並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因此,學校進入國際教育範疇,除透過課程融入促進國際理解教育外,國際交流是必須的,若經濟允許可以鼓勵孩子多多參與,促進孩子的國際移動力。


#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