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登入
學員登入
題庫體驗

生命教育奠定校本基礎 在地資源啟發人文素養

2022-07-07
2023-11-09

人是什麼?該帶領孩子活成什麼樣的人?面對這看似虛無的哲學問題,游文聰校長篤實而堅定,偕教務主任鄭齡憶與桃園高中教師們,用啟發創意、深化人文思維的課程作為回應。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奠基生命教育適性揚才

 

「桃園高中的願景,是整合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培養出一個能夠感恩、惜福,且有實踐力的孩子。」游文聰校長回憶,自己小時候並不是典型的好學生,但在一次公民考試裡,全班只有他沒照著課本作答,卻意外拿了一百分,「因為老師說我很有自己的想法,這讓我印象好深刻。」凡事並無標準答案,學習應該培養的不是「背多分」,而是見招拆招的思考力,游校長深受鼓舞,爾後也將其實踐到教育理念中。

 

過去任職羅東高中期間,游文聰接觸了生命教育學科,發現生命教育與自己的教育觀不謀而合。他解釋,過去教育偏重「工具理性」,更強調應用,卻忽略了培養「價值理性」的重要;而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優先著重探索人性觀、自我觀,再把這些價值關懷當作GPS 導航系統,走出後面的課程設計、教學策略之路。

 

呼應游校長的教育理念,教務主任鄭齡憶指出,桃園高中的課程創新重點,是設計出更彈性的課程,成就不同天份、才能的孩子:「我相信,每個孩子都一定有他展現才能不同的面向……假設讓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上同一套制式化的課程,沒有因應孩子個別差異去設計,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扼殺。」將生命教育應用到課程中,桃園高中緊扣「思考力」與「人學圖像」。期許教師們不再只偏重考試成績或升學成就,而是引導每一個孩子探討個人的生命追求,再據此發展出適性、發揚天賦的課程,引導孩子們達成知行合一。

 

由當地社群與趨勢出發 打造「創客」為核心的必修課

 

結合適性揚才的目標,期許教出思考與實踐並重的學生,桃園高中如何在一O八課綱的架構下貫徹其教育理念?

 

對高中體系而言,一O八課綱相較過去最大的變革,是「校訂必修」與「彈性學習」兩大部分。鄭齡憶解釋,既存課綱中已有另一項「多元選修」,新制度僅將其增量,對教師的負擔和挑戰較少;但強調跨域整合、素養培力的「校訂必修」,雖只有四學分,卻與過去學科本位的定調有別,十分考驗學校與教師資源整合的能力。尤其是跨科合作的面向,「在新課綱之前,協同教學基本上只是一個名詞,對老師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所以光是要把這個概念化為實際,讓老師能跨域合作,當時就費了一番功夫」鄭齡憶說。

 

除了跨科合作,另一項挑戰,是如何打造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訂必修。「校訂必修既然叫校訂,就要有其獨特之處,要回歸到學校特色、周圍資源的應用,才會有跟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地方。」鄭齡憶說,校訂必修的設計,是學校發課、老師創課能力的表現,她因此找來各學科的教師,根據桃園高中的願景與學生圖像,攜手合作發想:有哪些在桃園周邊的在地資源,能被融入課程中?

 

他們注意到, 資訊科技與創客(maker) 在桃園當地既有蓬勃的社群,也與當代國際趨勢、國家政策發展高度相關,因此決定將生科、資訊和創客概念納為校訂必修重點之一。

 

在自然科跟資訊科教師協助下,他們設計出給高一學生上的「i-Maker 愛創課」,以創客精神貫穿學習旅程,並充分給予自主學習的空間。i-Maker 強調「動手做」的能力,整合數學、科學和工程理論,再融入AI 機器人、物聯網、虛擬實境等多元的資訊媒材,讓孩子從研發、創新、設計中摸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游文聰校長觀察,著重實作、強調創造的課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例如有孩子非常喜歡武士刀,便用竹筷子「自造」武士刀,雕刻出精緻紋路、甚至為其設計刀鞘,過程中更主動上網查詢資料、來回自我修正;另外,也有孩子想加強電腦繪圖的能力,便自動組成了共學社群一起精進,「你想都想不到,平常罵他們不讀書,他們卻自動把這些教育理念給實踐出來了。」

 

盤點在地文史資源 帶領學生發現虎崗

 

高一培養動手的實作力後,桃園高中再為高二學生開設Be-Maker 必修課,聚焦於學生的思考、資料蒐集、問題解決能力。由於Be-Maker 更強調抽象的觀念與議題,因此同仁決定,透過課程引導孩子們善用校園附近的人文、史地資源,以小論文、簡報、專題實作的形式發表。如此設計,一方面帶領學生從自身周遭向外探詢、開發深度議題,另一方面也培養自己整理知識資源的能力。

 

游校長指出,桃高有八十年歷史,前有南崁溪、後傍虎頭山,與孔廟、土地公廟相依;校門前的步道,是已廢棄的「桃林鐵路」,過去為林口發電廠的交通要道,更有學生乘著火車上學。凡此種種,都體現出桃高周邊豐沛的社會文化底蘊,「這些都是很值得探究的歷史、地理資源,提供我們很好的場域跟材料。」

 

鄭齡憶分享,為結合教師的學科專業和教育特長,她先找到一位校內地理實察專業的社會科老師,作為開發課程的社群召集人,再找到另十八位教師,共同組成發想團隊。經過細心的盤查、統整,教師們一起設計出「發現虎崗」的Be-Maker 課程,結合在地的史地資源,融入不同科目當中。比如在國文科方面,就舉辦「走讀南崁溪」活動;在英文科中,則與孔廟的祭典結合,訓練孩子們用英文介紹相關的文化。

 

越在地越國際 回歸人本、放眼全球

 

以人本思維打造的課程設計,兼具本土特色和國際趨勢,有望強化學生未來的適應力,在全球化社會中找到個人能夠發揮的位置。游文聰認為:「國際化如果沒有本土基礎,那麼國際化是無根的,會很不踏實。越是在地的國際化,那才是有特色的。」他也表示,將本土資源國際化的關鍵,需要高度熟練的轉化,而不只學生需要培養轉化力,教育工作者更應以此為己任,透過貫徹理念的設計,讓教案、素材與理念相互呼應。

 

針對一O八課綱的巨大變革,游文聰校長表示,他很能同理教師們壓力驟增的處境,「當代環境的知識的壟斷權已不在老師身上,所以現在老師的教學方法跟方案都不太一樣了。它著重的不是知識的傳播,而是知識的批判、審核跟創造,但我們(這一輩)的成長歷程都沒有這一套,辛苦就辛苦在這裡。」不過他也認同,一O八課綱的變革實有其必要,因為更能回應當代的社會需求,「知識的更新、對人文的關懷很重要,以前太工具面了,而現在慢慢回歸到人的本質。」

 

秉持這份信念,桃園高中以生命教育為核心,整合豐富的在地資源、串連各學門創新課程,盼能培育出兼備思考、實踐、關懷素養的學子,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社會裡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