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登入
學員登入
題庫體驗

融入校園情境 從生活養成法治素養

2020-06-01
2023-11-09

新北市立雙溪高中 彭盛佐校長、邱俐瑜老師


"從校園的生活層面帶入法律,體現民主與法治的概念,讓學生在參與學校課程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刻體認法治概念與生活的關係,才能有效養成學生的法治素養。"



透過學校「顯性+潛在」課程讓法治素養更貼近生活


法治素養是民主社會基石,也是學校教育培育的重點領域。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社會領域公民學科, 教導法治原則與內涵。但傳統法條文用詞較為生硬艱深外,學生經常無法真正理解法條內文與訂立的原因與意義。


 為此,臺灣在邁向強調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中,傳統針對法學知識的教育必須有所翻轉,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法律知識,培養真正的法治素養與精神。新北市雙溪高中公民科邱俐瑜老師分享自身教學過程,首先向學生釐清對於法律的刻板印象或迷思概念,例如法律就是限制、處罰等概念。同時,透過「法 - 理 – 情層次教學策略」,連結當下或轟動的新聞事件,讓學生感受新聞事件下的「情」,再透過「理」讓學生思考整個事件的過程,包含新聞的正確性與字眼的使用,最後再帶到「法」的過程,讓學生藉由案例了解「法」是如何產生。


 此外,學校的潛在課程活動,對於公民教育產生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法治素養的涵養。課堂教授的民主、法治等公民活動知識等,須和校園中所面對的事物,包含師生的互動、學校的自治活動有所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公民教育。從生活中的實踐行動中帶入「法治」,體現法治的概念, 比起教條式的講解,會更具意義。


 而雙溪高中彭盛佐校長指出如何評斷是否具備法學素養,從素養的三方面「知識、能力與態度」進行評量。知識面評量莫過於紙本評量,測驗學生對於法規內容理解程度。而能力面與態度面則和知識面有所不同,端看學生是否已將法學素養進行內化,並落實於生活情境中。邱老師說道,能力與態度面較難以用數據來評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互動模式、行為的轉變,這個改變的過程就已經算是一個評量的結果。



以校園活動為學習媒介認識法治素養的能力與態度


在學校教育中,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讓學生充分在教育歷程中認識法治素養,彭校長指出, 除了課堂教學外,讓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方式,以及藉由學生自治會的社團組織,透過自主規範、討論、決策校園活動,諸如校外教學規畫、校慶運動會、畢業典禮等,從校園學習和生活層面中學習民主法治精神與公民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學生得以理解民主社會中存有不同的想法外,更重要是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與意見,以及自己的意見可能不被接受的情況,真實的感受民主社會中所存在的實際景象。


不過彭校長也說到將活動交付學生時確實有風險,例如學生在規劃時將行程排得太滿、掌控度不足等,讓活動有些瑕疵。但也因為這樣的實作經驗, 讓學生從中學習接受不完美,認識如何檢討與修正, 促使下次舉辦活動時更臻完善,並將豐富經驗傳遞給他人。這些都是民主法治素養下得以學習到的能力與態度。



陶冶學生的同理心 有助於提升法治素養


除了自治活動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的態度,具有多年輔導教育經驗的彭校長認為具備高度的「同理心」,更是能提升的法治素養的重要關鍵。因此, 彭校長以雙溪高中為例,提到校園中有新住民、原住民、單親、隔代教養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在校園中一般容易被標籤化,要消除這些標籤,學校以「看見在地東南亞」的形式來推動國際教育,聘請經認證的在地新住民媽媽教授越南語,並且分享自己的生活、來臺歷程等自身經驗。


該國際化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不只讓新住民學生學習自己的母語,正視自己的身分,加深自我認同,另一方面讓非新住民學生學習到第二外語,並了解其他同學不同的身分與家庭背景,學會尊重與包容多元的文化、族群。這樣的「同理心」養成, 不只讓師生們彼此包容、扶持並營造多元友善的校園環境,更能讓學生運用在理解法治社會下的規範, 幫助提升自我法治素養。



#法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