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登入
學員登入
題庫體驗

由「領導」引發教師的改變 以「思辨」開啟學生的對話

2022-05-25
2023-11-09

微笑時眼睛像彎彎的月亮,一講到學校治理,雙眼立刻炯炯有神,透露著信念與堅持。這是2019 8 月於南港高中(以下稱為港中)就任的廖純英校長,從談吐,一直到社群媒體上大大小小的貼文,都可以感受他對港中孩子的關懷。採訪當天,她剛結束上一場會議,穿著粉紅色毛衣、披著西裝外套、搭配淺灰色的褲子,與一雙輕便的運動鞋快步走入辦公室接受採訪。

 

別起麥克風,廖校長第一句話就說:「我相信教育的力量!」這股力量從回顧她的求學經歷便能感受到。因為爸爸是小學老師,學校就是她家後花園,小時候她總像孩子王,曾經為了彈奏風琴,趁著假日偷偷拆下教室窗戶翻進去,等玩夠了再裝回去。這麼一個調皮野性的小孩,一路上遇到老師能包容她犯錯,雖然也施予處罰,但不會貼上壞小孩的標籤。擔任老師後,廖校長更清楚教育能帶來的改變,於是希望擁有更多能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所以慢慢走向學校領導。

 

由校長推動教師社群的轉型

 

新課綱底下,老師需要做出許多相應措施與調整(包含開設多元選修課程、跨領域合作,不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更主動思考)過程中大家會毫無頭緒、感到遲疑甚至抗拒。廖校長認為這時候學校要給予的不是責難或漠不關心,而是理解與支持。這之中,領導尤為重要,行政領導與課程領導應該融合,成為新型態的校長領導。

 

以南港高中為例,過去學校雖然有特色課程,教師社群也有運作,但更需要進一步的對話與勾勒出明確的目標,例如:「希望學生培養什麼素養能力?」、「走出學校後,學生們能否說出因為南港高中而產生哪些改變?」、「學校教育願景到底如何落實?」

 

一開始要全盤改革是困難的,廖校長先邀請一小群願意嘗試改變的教師,並與主任們一起加入對話。在討論中,教師會慢慢形成課程研究團隊。包含:分享現場教學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教學成果與學習成效差異的對照分析。同時找出學生學習需求,再一步步設計、發展,以終為始的調整。在時間的推移中,教師漸漸願意加入課程與教學研究,教師社群以螺旋式快速成長。廖校長認為,社群形成的關鍵就是專業對話。目前學校的部分教師社群,甚至能做到一周一次定期聚會。港中自主學習社群、校訂必修核心社群為例,社群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需求,研發出公版教材,提供教師們參考。如學習單、簡報、講義、規準大綱、評量尺規等等,教師以公版教材為本,再針對學生和班級特性,添加上佐料、素材,形成教師個人的「教學食譜」與學生的「學習地圖」。

 

點燃教育人的火苗:看見教師的需求,提供行政支持

 

如果說教育現場的問題是火苗,教師瞭解自身知識的不足而改進,後續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什麼樣的燃料才能讓火苗持續燃燒。廖校長認為,若有行政支持,老師在共備當中也會感受到成長與滿足,這樣就是好的燃料,能讓火苗

延續下去。

 

新課綱下,改變的不只是老師,學校行政也要因應改變而做出轉型。此時行政領導重點應該是進一步理解教學現場教師實際遇到的難題,才能準確提供支持。讓領導顯得更有溫度與智慧,透過親自帶領課程與教學團隊,甚至找出學校教師社群的領頭羊,活化老師內在價值與教育承諾,引發老師進行教學改革的動力,學校文化才會慢慢轉型。

 

教育往往較關注「我們應該帶給學生什麼」,卻忽略老師在過程中也需要鼓勵與支持。他們會感受到疲憊、自我懷疑,產生「為誰辛苦為誰忙」的無奈。學校行政要能提供即時救援,不論是學生或老師都是有情感的、都需要被理解為「有尊嚴的人」。廖校長認為,與其說某位老師「不適任」、「教學不利」,倒不如說他們是需要支持與陪伴的老師,當老師有抗拒、不滿,一定有其理由,若理由是來自於可改變的制度,那制度或作法就需要彈性調整;反之若是不能改變不能牴觸的普世價值或教育法令,則需要協助教師做自我調適。廖校

長常說的一句話是:「盡量去做,有我在,放心。」

 

肯定學生透過詢問「為什麼」 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進入南港服務後,廖校長發現港中學生是一群重視自己想法與權利的孩子,而他們最直接表達的方式就是問:「為什麼?」,她指出:「常有學生問我︰『為什麼?例如:社團轉社有既定的時間,但是如果我加入後覺得沒興趣,即使不在轉社規範時間內,但我在這個社團太痛苦了,為什麼我不能換社團?』是呀,為什麼不能!所以學校行政需要能和學生對話與調整。」

 

學生來找校長談,廖校長除了聆聽學生委屈或想法,但也提醒他們有些事情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在思辨的歷程中,需要透過理性討論與對話。讓學生明白某些紀律是為了規範遊戲規則,預防社會混亂。「在提供彈性調整空間的同時,也教會孩子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學生權利應被保障但也不能無限制的擴張,透過讓學生與師長面對面討論共同商議,讓孩子冷靜下來聽聽大人的想法,讓雙方在各退一步的彈性空間下,順利達成共識。

 

現在校規已經做大幅改變,對學生身體自主權提供很大的空間。然而在過去管教標準較為嚴謹的時期,廖校長最常被學生問:為什麼不能染頭髮?校長會告訴他們:「不是不能染髮,學校也不會真的處罰,但某些染髮劑會對髮質造成傷害,像是頭髮黑色素被漂白,或是買到不好染劑會有等重金屬問題。」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讓孩子瞭解問題關鍵,較能讓孩子們接受並做出選擇。

 

更有挑戰性的是上課使用手機問題。當學生指出使用手機是他們的權利,這時就要與學生探討手機是不是必要的上課學習工具。當然學生們也提及,「上課課程沒有太大收穫,拿手機玩並未干擾他人,為什麼不行?還可以立即上網查找老師講得到底對不對,為什麼不可以?」學生思辨力展現,挑戰教學品質。幸好3C 產品已是課堂中常用的工具,家長和師生觀念也已經改變,而學生學習也大量數位化,這問題將越來越不存在。

 

校長笑著說:「學生常常問我,學校為什麼禁止我們?這樣類似的問題很有趣。」面對學生,廖校長會先聆聽他們的需求、想法,她說:「這些學生會來找我,幾乎都不是蠻橫無理的,一定是想要釐清某些想法才會來溝通。通常會先聆聽,一起共同尋找可以解決又不會引起軒然大波的方法。進而讓他們知道在群己關係中,如何選擇會比較恰當。」表面上是處理學生的不滿情緒和問題,但更深層是培養學生面對問題的態度和同理心,以及思辨的能力。

 

聚焦於自主學習的特色課程:大師講堂與思辯課

 

在課程方面,南港高中校訂必修和多元選修,開設許多有趣的特色課程,並與大學銜接。例如與元培科大開設健康管理學程,與交通大學的USR 辦公室合作,讓大學資源進入數位科學實驗班教授程式設計課程,通過國教署雙語融入部分領域教學、各種國際教育計畫課程(ISA、教育部SIEP)、以及與英國北方大學聯盟(NCUK) 合作的國際預科課程(IFY)110 學年度起將參與美國加州矽谷聖馬特奧三學院的SVIEP 國際預科課程,110 學年度還有600 萬的公共藝術設計課程進入校園,帶領學生沉浸在數位與藝術中,多面向開展符合未來生涯需求的課程。

 

在課程設計方面,南港高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以彈性時間開設的大師講堂為例,會依據關鍵素養邀請擁有特定專長,或擁有特殊經驗的人來分享生命經驗,他們可能是學生領袖、學校老師,也可以是社會菁英。記得曾經邀請一位文史工作者以白色恐怖為題,技術上他教導孩子怎麼口述歷史、如何敘事,在素養能力的培養上,抽絲剝繭的帶領孩子們整理歷史碎片,進入史觀,教孩子們思辨與正義,甚至可以如何倡議。

 

廖校長特別提及南港高中林靜君老師在多元選修開設的「哲學思辨」課,「我記得有一堂課很有趣。講的是數位時代,人們如何被臉書(Facebook)操控。當我們自以為在操作著臉書各項功能,挑選自己關注的訊息,並且不斷分享時,其實後臺大數據對使用者偏好分析發現數位內容提供者,亦同時不斷地

餵食人們喜愛的訊息,然而使用者往往不太清楚這些事情,這樣的操控到底是

道德還是不道德,很有意思吧?」教師帶領學生觀賞影片後,引導學生思辨的歷程,教會學生獨立思考,林靜君老師還會讓學生做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挖掘自己內在想法及描述真實感受,並接受同學提問與對話。老師不會給標準答案,也沒有真正的標準答案。每堂課結束後,老師會請學生回家反思並寫下心得;「整個過程其實滿刺激的!」廖校長笑著說。

 

數位時代下 教師也需要終身學習

 

採訪進入尾聲後,廖校長最後明確點出:「現在老師真的很忙很累,負擔很重,而挑戰是持續的,因此教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能力。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學生大腦裡有多少豐富想法正在醞釀著!數位時代,孩子們不只在教室學習,因此,教師若不快速提升,很容易自曝其短。」

 

這段話提醒了面對新課綱挑戰的教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教師也要終身學習。」數位時代有太多知識是來自學生的自主學習,他們同時也會藉由網路工具檢視老師的教學是否有幫助。當學生懂得思辨後,教師應改變傳統思維,過去的傳統威權不再適用,學習型態也已經改變,學生已經會為自己爭取教育話語權,因此更應該回歸到理性對話,如此才能得到學生認同,讓學生喜歡學習。

 

不過,面對教師的辛苦,學校能給予老師的,就像廖校長說的:「盡量去努力,有我在,我撐著。」持續給予老師向前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