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登入
學員登入
題庫體驗

扎根技藝 走好技職務實的康莊大道

2022-07-05
2023-11-09

內湖高工作為臺北市第一所以電類科為主的工業類科職業學校,設有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控制科及冷凍空調科,擁有良好的技職教育體系,在此基礎上增設綜合職能科、體育班、應用英語科,為社區內的學生打造適性發展的可能性,現任校長林振雄已在內湖高工服務三十餘年,從早期擔任一般教師兼任管理教學媒體製作中心的攝影棚,協助各科教師課程設計上的跨域製作,進而認識不同領域之間的教學方式,也透過技術支援與校內教師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為了照顧更多的學生正式踏入行政職。於擔任教務主任期間,有感產業與國際結合的趨勢變化,同時回應社區家長與學生的需求成立應用外語科,林校長一路走來穩紮穩打,將技職教育的最初理念深耕於內湖高工,以宏觀創新、和諧關懷、卓越人文的願景領導學校發展。

 

突破單一群科的限制 回歸技職教育的本質

 

早在一〇八課綱之前,內湖高工為了拓展學生的跨領域學習,在每週三的早上四節課進行多元選修,無論是電子科專長的學生跨域學習管理,又或者是單純加強物理化學基本科目,都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索,學習不同領域學科的知識。長期以來,林校長觀察到,只有20% 的學生從國中進入內湖高工是因為很確定自己的領域發展方向,而另外80% 的學生對於自己是否決定投入此專業還是很茫然的。林校長認為,這是由於臺灣普遍的士大夫觀念影響了技職教育在9 年的義務教育中仍不完全受到重視。若學校內的群科類型又較單一,對於目標尚未明確的學生來說,無異是失去了探索的機會與學習的動機。因此,林校長時常和家長對話,期盼家長能花更多時間關注孩子的生活教育,用瞭解與陪伴取代純粹學業上的壓力,學校則是發展多元的課程去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慢慢引導他們往自己的興趣方向發展。到了高三,也有五成以上的學生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國立學校科系。另外35 班的學生會選擇護理、外語或管理類的科系,走出自己的另外一條路來。

 

職涯探索與實作結合 課程規劃與疫情共存

 

作為以電類為主要科別的學校,內湖高工在師資調配和設備上有很強大的整合應用優勢。高一的基礎課程以五科(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控制科及冷凍空調科) 來說相差不遠,老師之間可達到資源共享;高二的課程才會進入專業的分門,達到群集教育(ClusterCurriculum) 的目的。校長認為,一〇八課綱影響普通高中較深刻,探究與實作一直是技職教育的內涵,因此,對於內湖高工來說,一〇八課綱不過是在學校既有的基礎下回歸本質,加強實作與職涯的結合,走進內湖高工,會看見一整棟建築外型似E 的實習工場,提供各項操作設備,其中有六十七間的教室作為各類科學生實作學習的場域,更設有閱覽室與選手室等空間,營造討論協作之自主學習氛圍。林校長善於將空間進行整合,在場域內規劃了一個小舞臺,讓學生自由運用作為競賽發表與演練的場地。

 

除了穩紮穩打的基礎功,林校長也串連社區內企業的力量,達到產學合作的美意。其中包含「階梯式建教合作班」,透過高三整年在職場實習與臺灣在地的四間廠商合作,其中技高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在社區內,更是每年為學生捐助20 萬元獎助學金。林校長希望學生取之於社會,更能回饋於社會,因此與廠商談妥了建教合作實習。每週一天回學校上部定課程,其他日子學生則是到工廠實習,並領有基本薪資,內湖高工也是臺北市唯一實施此計畫的公立職業學校。林校長表示,學校環境會提供非常多工具給學生,然而實際到了職場上,學生才會發現面對各式問題,往往只能靠一支老虎鉗解決。在未來的升學路上,過去在職場養成的應變能力也成為令科大青睞內湖高工學生的因素之一。

 

近年疫情肆虐,需要大量現場經驗的實習課程該當如何因應?疫情確實影響了職場實習課程,由於不像理論課可以輕易轉換線上教學,大部分的實習課程除了仰賴設備與檢測儀器外,更重要的是現場的氛圍,以及實務上的臨場操作。如同採訪當天上午發現校內有位學生確診,當下除了學生外,諸多教師也受到匡列,改為居家授課。然而,實作課程需要老師引導,若是改為線上教授,教師無法看見學生的學習狀況。這也是為何在疫情期間,學校只能先行將課程調整為理論課程,等到疫情趨緩後,再回學校進行實作課的集中訓練。若情況允許,學校也會嘗試分流授課,去年大部分的學生並未打滿兩劑疫苗;今年根據防疫政策,若學生已打過兩劑疫苗,相關實習課便有機會如期舉行,學校便是跟隨政府的規定滾動式的修正課程安排,找到最合適的方法。

 

學校、教師、家長 共同齊心扶持的大家庭

 

並非技術型高中最高志願的內湖高工,要在競爭激烈的臺北市區走出自己的路,更仰賴教師們的付出與熱情。林校長認為,湖工就像一個大家庭,創校到現在有許多校友有了成就仍舊會感念學校的培育,回學校看一看、甚至提供學弟妹在競賽上的經費。現在的排球隊教練亦是湖工的校友,而這樣的情誼也歸功於教師在學生身上用心的投注。內湖高工自九十八年度起設立體育班,有排球、划船、跆拳、桌球等體育團隊,各項體育競賽屢獲佳績,榮獲110 學年度HVL 高中男排甲組亞軍、110 年全中運高男組划船八人單槳有舵手式金牌,更有桌球奧運新星校友林昀儒;即便校長謙稱學校只是順道沾了林昀儒的光,但事實上,學校以及教師的支持與努力想必是不可抹滅的。體育生的訓練更是場耐力賽,目前體育班在湖工的規劃是早上進行一般學科課程,下午則全是專業訓練,林校長分享,當初成立划船隊時是希望學生能到基隆河練習,然而因為河水過於湍急,因此划船隊每到假日與暑假就要到冬山河練習。靠著獎勵金與體育局的補助,教練在附近租了一個農舍,放置划船的設備並作為學生短期訓練居住的場所。這一切的時間與金錢的投注,都是教練與學生共同的心血。不僅僅是划船隊,學校還有一支木球隊,由於不是競技項目,因此將學生分散在各科中,而非獨立成立體育班。民國88 年成立時臺北還沒有什麼選手打木球,教練於是到中南部親自挑選選手,讓這些來自清貧家庭的學生有房子租住,照顧學生練習時間的三餐。也由於分散在各科的選手平時白天仍有本科課堂要學習,練習時間只能是第七節後,每天教練都會陪伴學生練習到晚上8 點以後,後來學校才成立宿舍,透過教練的無私付出,學校也鼓勵學生在專項上取得良好的成績。因此木球隊的學生幾乎百分之百都能上國立學校,包括體大的運動休閒、運動防護等的相關科系。

 

除了體育班的卓越成績,內湖高工在各種技藝競賽表現亦相當亮眼。 110年度在臺北市技術型高中實務閱讀創業提案競賽榮獲第三名、2021 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獲3 2 1 銅,以及全國工科技藝競賽等多項得名。林校長說明,技高的探究課程比較像是專題實作,在高二高三時,學生要練習將過去學習的基本技能放到實際應用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像是資訊科的專題實作課程設有7 個專長,學生能自由選擇並且完成專題發表,由校內的教師與校外的專家進行評分;舉例而言,有學生專題實作的主題圍繞大數據物聯網,將清潔車回收的路線根據垃圾量多寡的程度重新進行規劃。林校長坦言,現在是資訊化的時代,知識容易取得,因此學校需要更著重在發展孩子的優勢能力,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探索更多該領域的可能性。也是因為如此,內湖高工設有許多自主學習的選手室,旁邊就是教師辦公室,當學生在探討研究專題實作時,遇到問題便可主動向教師求助。同時校內也進行技藝競賽,挑選出有企圖心的學生,由每科分配的指導教師義務協助學生在課後進行培訓,學校也因此有了學長帶領學弟經驗傳承的氛圍。家長會也給予全然的信任及支持,配合學校訂定的獎勵辦法,給予教師在義務付出上的肯定,學校在教師、家長與學生間大手拉小手的氛圍中有了榮譽感、有了教與學的熱忱與良性循環,更有了像家人一般的情義和傳承。

 

資源共享 創造美好技職教育

 

儘管長久以來技職教育在士大夫觀念的影響下不受重視,尚且存在許多困境,尤其現今有「技職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技職化」的現象,在技職教育領域奉獻30 多年的林校長仍舊堅持耕耘,並期許從整體教育結構國中端開始,便能進行生涯與職業試探,促進生涯輔導在國中端的重視,讓有明確志向的孩子能儘早分流,進入技職的升學管道。林校長亦呼籲,臺北市的技職教育應逐步走向資源共享,投注在不同學校各自的特色發展與設備資源外,也能鼓勵跨校選修,尤其是在臺北捷運便利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元的領域探索。現今產業講求跨域能力,技職體系也應該拋除學科本位,從跨群到跨域去創新課程與教材,培養更有競爭力的技職生。產學合作也是不得偏廢的一環,讓學生離開學校舒適圈能快速接軌產業,避免產學落差亦是技職教育的核心。透過扎根技藝、深耕閱讀、科技創新與國際視野的理念,林校長確實領導內湖高工保有技職教育的本質,在臺灣教育體制的另一條路上打造更美好的探究與實作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