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登入
學員登入
題庫體驗

頂尖群科 瑞芳的卓越之道

2022-07-05
2023-11-09

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本文簡稱瑞工)創校於1934 年,起初名為財團法人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專門培養相關人才。到了1946 年改制為職業學校,之後歷經改隸更名,並增設多項專科如電工科、電子科、機工科等,到了2000 年才改為現今校名。近年來配合教育部優、均質化計畫,擔任分區策略召集學校,並且與各國學校簽訂姊妹校,對內也與新北、臺北各地學校合作,積極擴大學校資源。現任校長潘泰伸先生於2021 年接任校長,以「人文、創新、科技、卓越」的教育理念,引領瑞芳高工往卓越之路邁進。

 

掌握既有 探究未知

 

新課綱探究與實作的理念該如何落實於技術高中?潘校長認為探究與實作除了普遍強調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外,更重要的是「做中學,學中覺」,即學生除了動手做以外,也要具備理解其中原理的能力。推及本意,技職學校的學生大致上與普通高中學生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在手作能力上都具備優秀的基礎,在舊有的學制上校內也有較多的課程訓練實作能力,這是技職學生的一大優勢。然而在探究面上,技職學生通常較為不足,因此在新課綱的架構下應該要特別引導學生覺察的能力,先是了解現象背後的原理與意義,方能進行分享與表達,更甚者能做到驗證實驗結果是否與理論一致,而非只是單純依樣畫葫蘆。早期的實驗課中只要求驗證理論,而校長希望現在的學生能更進一步,觀察理論在現實的應用並調整,在這之中便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意。

 

另外,技職學校還有一項重大優勢,學校內通常都設有多種群科,極有利於發展跨科合作的課程。例如瑞工在學校中配合政府推行SDGs 綠能節電的政策,這項政策鼓勵節電,而學生因應這項政策,自行開發設計一套系統,透過安裝感應器來確認教室是否有人在使用,若無則可以自動斷電,在這項專題下學生們透過跨科間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作品。再以機械科的機器人實習課程為例,此課程開放電機科的學生來共同研發,在兩種科系學生合作下,設計一個自動倉儲系統。還有近期因應疫情,學校需要許多防疫隔板,瑞工的學生便自行設計出一套可以擴充連結的隔板;由電機科的學生透過廢棄管材來製作隔板本體,再由資訊科的學生在隔板上安裝LED 燈與無線傳輸系統,在防疫的同時還能傳遞校內公告,這樣的成果甚至申請了專利。以上都是學生們透過自己的專業技能去探究,並跨科目合作應用,最後產出實際成果來改善生活的例子,也是新課綱帶來學生新方向的呈現。

 

上達國際 下探在地:瑞工的多面展示

 

技職教育在一〇八課綱的架構下大放異彩,原因在於技職學校本身就具備多元的課程架構與師資,在多元選修上得心應手。這點可以在瑞工的成果上得到驗證,除了原先就有的電子科、機械科等理工類的課程,在新課綱下校方積極尋求人文方面的補足。例如學校與臺灣戲曲協會合作,培養學生表演藝術所需的能力,包含表情、動作、歌曲、劇本等等,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傳統戲曲的魅力,也能間接練習表達與論述的能力,使技職學生不只是專精於實作能力,更能與人分享所學。另外校方也與在地結合,帶領學生認識曾於本地風光多時的侯硐煤礦產業,透過訪問礦工耆老,製作礦工便當等活動,讓學生更加認識本地風采,課程中更讓各科學生發揮所長,嘗試建置九份與瑞芳間的纜車模型,促使學生運用所學以加強與在地的連結。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從生活中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激發熱情,從中產生無限的潛力,也試圖藉此逐步改變家長的觀念:學習的目的並非只有升學,現代的教育更希望學生能有自己動手製作的能力並找到自己熱情所在。

 

除了多元選修課程外,瑞工在競賽上也屢創佳績。校長強調這是校方與學生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校內專科教師不辭辛勞的指導外,學校也會邀請業界人士直接到班級上提供協助。學校的校友會也提供的豐厚資源與數位導覽課程等,讓學生在校內開設的實習課程上就能具備一定的水準。校內亦舉辦模擬賽,讓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集中練習;新北市也有金手培訓制度,把有志於此的學生集中到一地,請來國手或是業師進行密集訓練,移地訓練的方式也有助於學生練習應付各種環境,抑或是其他學校有更好的設備得以提供使用,這些條件都讓學生在競賽表現上更加精進,甚至可以在國際賽上發光發熱。瑞工近期於民國110 年全國技藝競賽中獲得漆作技術金牌;於民國109 年以戶外教育觀察將古蹟美學藉現實幾何形狀轉變為電腦繪製圖形的數學課程,以及特教組首創二手服飾實習商店的公益服務教育打造特教學生黃金就業力,雙雙入圍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主辦的「2019 教育創新」甄選等。

 

不僅只於技職與知識教育上的成就,瑞工的體育班同樣成績斐然。體育班主要有桌球、排球和羽球,其中排球就曾在107 學年度HVL 的比賽上得到亞軍的成績,2020 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的桌球銅牌選手也是學校校友。體育班不只重視在體育競賽的成績,也會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專業知識。例如語言能力以及各技能訓練等,讓學生除了選手外也能往防護員、經紀人、教練等方向發展,使畢業後的出路更廣。

 

知所變通 善用資源培育人才

 

瑞工在人才培育上不遺餘力,以辦理新北市土木建築技術人才培育中心為例,這個中心是統合業師、校友以及由營造商所成立的熊建會所建立的培育中心,此中心所培育出的技職人才皆已具備相當水準的實作技術,因此業界給予高度肯定。例如瑞工機械科的學生約有三分之二能在畢業前考取五張證照,其中還包含一張乙級證照,另外瑞工也會安排業師與校友到校指導,並安排學生於寒暑假至現場實習,藉此培養學生實務能力。瑞工相關科系學生取得證照的比例確實很高,同時也會運用暑假時間到現場實習,這些學生事業有成後多飲水思源,向學校挹注資源,學校再利用這些資源培育更多人才,建立起實習與就業的對口,以此形成善的循環,生生不息。校長更大方表示,只要是從瑞工畢業的學生,都有品質的保證。

 

近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學校的實作課程也受到衝擊,為了維持實作課程的進行,瑞工透過改變學生的學習型態來找到折衷的方案。例如原先要進行測量的課程,測量的場地就由校內改為學生家中,學生在尋找替代的工具或是基準點去量測的過程中,無形地增進靈活應用所學的能力,間接補強學生的實務能力。而知識面的部份再交由線上課程去補足,雖然改變教學型態,學習卻得以不中斷。另一個例子是新北市教育局所推動的血氧機線上研習,在疫情爆發之際血氧機嚴重缺貨,泰山高中、鶯歌工商、瑞芳高工三校便聯合辦理此研習,讓學生動手製作血氧機解決血氧機不足的問題,而瑞工將材料用宅配的方式寄給老師與學生,讓學生得以在家學習,也不失為一種教學方式。即使在疫情之下有諸多不便,但只要願意改變,學習仍然可以找到許多替代方案。

 

幫助他人 照亮自己:瑞工善的循環

 

潘校長說:一個好的政策也需要各個學校去落實,才能讓教學現場的學生受惠。瑞工籌辦並且配合政府的多項計畫,如頂尖群科計畫、推動國際教育等等,都是為了讓學生在這些政策上受惠,以求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希望學生具有創新能力,讓專業與學生不再遙遠。好的政策與師資能夠帶領學生前進,使學校更加卓越,而學生畢業後有所成就再來回饋給社會與學校,甚至國際。在幫助別人時,必然也能照亮自己,這就是潘校長的教育哲學。